
鹽水
北臨嘉義縣義竹鄉,東北連後壁區,東鄰新營區,西鄰學甲區,南接下營區。處八掌溪南岸,屬於平原地形,係由八掌溪及急水溪沖積而成,地形平坦,無丘陵或山脈,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。鹽水一詞閩南語指鹹水,因臨倒風內海,港內有鹹水而得名,相對上游有一汫水港(指淡水之意)。又因地形略微彎曲,狀似新月,故稱之為「月津」、「月港」,曾有「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」的俗諺,繁華一時。
鹽水蜂炮
由鹽水武廟主辦,所謂蜂炮是指許多沖天炮組成的大型發炮台,點燃時萬炮齊發,有如蜂群傾巢而出,故稱「蜂炮」。蜂炮的活動可能起於清光緒11年,鹽水區上感染瘟疫流行,居民基於民間習俗,向當地的「關聖帝君」(關公)祈求平安,並依占卜結果,在元宵節晚上,請出廟中的周倉爺做開路,關聖帝君殿後,一路燃放炮竹,繞鎮一晚,後來遂演變為一個傳統,起初全鎮各村都在元宵節前後為時三天燃放炮竹,後來逐漸改為各村輪流放炮竹的形式。近日的鹽水蜂炮已成為政府規劃的大型活動,並配合歷史和觀光將古時的街道復原。鹽水蜂炮的路線由鹽水區上的武廟前開始,進行遶境全鹽水區的活動。原本遶境活動為元宵節當日開始,為期一天,後因遶境時間過長而將鹽水區劃分為幾個區域,並安排為兩天的遶境行程,因此目前的鹽水蜂炮活動時間為農曆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時開始,至隔日元宵節午夜過後方全部結束。在遶境活動當中,神轎抵達門前後,才會開始推出自家的炮台。主人拉開紅布,撕下炮台上「恭祝 關聖帝君 聖誕千秋 弟子某某某叩謝」等字樣的紅紙,在神明面前與金紙共同焚燒祝禱後,便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,讓遶境神明點收蜂炮。
參加蜂炮活動的民眾應準備完整的保護裝備以免受傷,包括全罩式安全帽(頭)、圍巾或毛巾(脖子)、棉質或牛仔外套長褲、手套及平底鞋或運動鞋,切忌穿雨衣等可能融化或起火之衣物。將全身保護完畢後,再進入燃放煙火的地區,參加此炮聲隆隆、火光不斷的民俗慶典。由於有多年的遊客受傷經驗,近幾年已經禁止使用聲光效果十足之塑膠製的沖天炮,並在慶典之後規劃大型的垃圾清掃活動。2008年6月27日被指定為「台灣文化資產」之民俗類。
八角樓
是鹽水區保留最完整的木造建築,為鹽水區地標之ㄧ,八角樓約於距今120年前建造,全棟以木材建成,建築形式古樸典雅,其建築特色顧名思義為八角造形,全棟由福州師傅完成,有3進2落,第1進在太平洋戰爭遭美軍炸毀,第2進在日治時期為擴充庭院而拆除,第3進則是現存的八角樓,有兩層樓,一樓為磚造,二樓全為木造,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曾駐守八角樓,庭院內現有「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設營所」石碑。八角樓年久失修,於921震災時更受巨創,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爭取行政院文建會經費挹注,於2005年底完成整體修復工程,八角樓又再度以他獨特美麗姿態,屹立於月津古鎮。